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類別:展覽專輯
出版日:2012/5/1
ISBN:978-986-03-2473-0
定價:1000 元
內容:總頁數計255頁
本展呈現1990年代以來,23位臺灣當代藝術家從在地的歷史文化脈絡,及個人的生命經驗中出發,透過過去的「經典」之作而再創新作,包括: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北宋范寬、郭熙與李唐的山水畫;元代四家中的黃公望;與明四家中的沈周及唐寅;清代中西合璧的宮廷畫家郎世寧;與臺灣早期重要的前輩畫家顏水龍。除此之外,挪用者還包括:皇室使用的鐘鼎古器物、重要的歷史照片、及古代典籍與詩詞等。展覽依據藝術家所挪用的作品主題,回歸古代分門的方式,分為山水、道釋、人物、神怪小說、筆勢、花鳥畜獸與留影等七類,藉此觀察當代藝術家使用這些經典之作的「意圖」以及如何「再造往昔」。
臺灣1960年代主要受西方抽象藝術、觀念藝術影響,西方達達主義及沃荷普普藝術的影響自1990年代才正式展開。自1987年解嚴後,臺灣社會民主化的步履加快,社會風氣也逐漸開放,反映在藝術上則是思考更為開闊、創作內涵及表現主題也更加多元化。在商業化、形象大量複製的「後現代」社會中,「經典之作」及文學典故脫離它的文化脈絡,失去為宮廷殿堂裝飾及教化的功能、也不再是傳統文人表意抒懷的精英之作,從過去高雅的貴族仕紳階級走入現今大眾及通俗文化中。
對當代而言,這些經典之作擁有富麗堂皇的形象,以及因時空差距所造成的神祕感。與古代藝術家摹仿是以「尊古」為基礎有所不同,這些名作經大量複製後,已不再是難得一見的殿堂之作,而是人人經常可見、隨手可得的「形象」,甚至失去原作所具有的質地與筆墨,而呈現「扁平化」的樣態。 反思在地過去的歷史、及文化的價值與定位的同時,當代藝術家透過使用那些曾經在歷史上妝點皇室權勢、象徵士大夫階級品味的藝術,也同與自身歷史文化展開對話,將經典作品的風格或主題,以象徵的符號或隱喻式的圖象,拆解、聚合、重塑與異化的手段,比喻或隱喻的說出他們對現況的看法,包括:美學及表現形式上的反思與突破;對在地社會現況與歷史文化的批判;對個人內心理想世界及生活感懷的抒發;以及從過去藝術品味轉向生活化、商業化及平民化,同時更貼近大眾生活美學。與此同時,往昔的經典之作透過當代藝術家的再觀照與再創造,也再度激化及發現他們在當代的新意涵與美術史上的藝術成就。經由藝術家之手,再造往昔的雙向觀照、發現、轉換與創新的交會中,呈現出當代的豐富意涵與表現上的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