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類別:現代美術
出版日:2018/12
ISSN:977-101-80-2200-1
定價:180元
文/編輯室
生態與政治的關係是本次台北雙年展非常在意的面向,參展者中有許多NGO團體與相關的社會運動倡議。這次的2018台北雙年展專題中,藝評人吳嘉瑄的文章強調古典的自然觀無法面對技術時代的生態問題,她建議將技術面向一併納入我們對於生態的思考之中,讓技術作為可以加以調控的因素。劇評人吳思鋒長期致力於原住民藝術相關議題,他發現近年來對於原住民身份政治的討論並沒有內化到我們對於原住民藝術的思考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藝術手法上對於觀念與裝置的使用,往往不加反思地就成為作品的模式,對他來說,從身份政治運動的角度來看,這是必須更進一步思考的內容。
「特別企劃」單元收錄今年七月重新開館首檔作品場域於一樓大廳與戶外廣場的協作型展覽「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三部曲的展演作品分析與觀展評文:藝評家邱誌勇以「迭代與遞迴」為題旨,從自然世界、人的世界到機械世界,評介三件展演作品顯露出技術裝置的日常性、人工性與數位性特質,更闡述著人類依存於技術的生活景況,也藉由當下對於科技的體現與認識,得以瞭解科技滲透至當代人類生活的觀察與意義;表演藝術評論者陳茂康則以作品成員身份,將五種組成《weee》的物件與題要,分享創作構成中團隊的各種概念發想與對於觀眾的種種觀察;火旺教授則以「數位本質中的新身份敘事」為文,從分析藝術家施懿珊長達九年的網路社會實驗「身分發明」到以三場現場即時影音論壇觀察,回應藝術家所討論的諸多數位互動科技相關議題;藝術評論者林怡秀略論藝術家陳慧嶠20餘年來的創作歷程,帶出這次以一種混合夢境、神秘學與自然觀點、組合三種元素建構出的廣場大型裝置,藝術家試圖提醒:人們必須自我意識問題與能力所在,保持對精神性的知覺與追求,方能抵達對應自身的「預許之地」。
東方畫會成員之一的李元佳於1994年離世後,北美館自2001年起計畫多年,終在2014年集館內外眾人努力,完成李元佳亞洲首次回顧展。「文獻研究室」單元特別邀請2012 年即為李元佳的海外作品與檔案做田調研究的臺灣美術史工作者王凱薇,透過2012-2018年間的文獻踏查與深度口訪,分享回顧展結束後受李元佳基金會所託,再度調查有關藝術家早期作品與後續影片的新發現。這是一篇關於李元佳作品、物件、歷史檔案的考掘記事,從之前合作建置李的作品資料庫、收集散落各地的歷史檔案,到2014年後參與李元佳紀錄片的拍攝,重啟基金會藏品檔案的清點與建檔、數位化與遷移,發現李的八釐米影像和聲音檔案出土、日記與書信等未完成的工作等等,都期待著美術館與眾學者的再接再厲。
本期「書中美術館」邀請藝術家陳永賢以自我倒立的身體影像製作一本小冊。陳永賢長期以來關注身體與自我意識之間的關係,以及身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特別是東方文化對於身體的潛移默化。本期的藝術家特寫深入陳永賢的創作理念,呈現藝術家對於身體的深刻思考。
專題 2018 台北雙年展
006 有愛的將來:關於「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另一種思考/吳嘉瑄
019 身份政治消失了嗎?:從觀念到裝置,從反抗歷史到自然書寫/吳思鋒
特別企劃 人.機器.自然
033 迭代與遞迴:「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中的「人類 - 科技 - 自然」交雜軌跡/邱誌勇
043 關於「我們」/陳茂康
051 《人格的資本演繹》- 數位本質中的新身份敘事/賴火旺
060 最終章:預許之地/林怡秀
文獻研究室 海外檔案
069 李元佳檔案考/王凱薇
藝術家特寫 陳永賢
088 陳永賢訪談/詹彩芸、黃義雄
書中美術館: 潛行者
110 美術館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