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類別:展覽專輯
出版日:2019/09
ISSN:978-986-54-1200-5
定價:1200元
序
台北雙年展自 1998 年開始邀請國際策展人策劃,轉型為國際雙年展模式並成為臺灣在地與國際當代藝壇交流的平臺,至今已進入第十一屆。本屆雙年展由長期耕耘環境實踐的藝術家吳瑪悧與義大利籍現任V-A-C 基金會藝術總監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策展。本屆雙年展立基臺灣的實踐者與受邀之國際客座策展人,憑藉他們對於不同地域與領域的關注與專業,進行跨文化合作的國際策展。
延續「2016 台北雙年展」針對系譜學與歷史的特殊討論,為台北雙年展提供可以面對未來的基礎之外,本屆雙年展亦從過去身分認同、政治與全球化金融危機、資訊與科技高度發達等議題,轉而關注與人類切身相關的環境與生存議題。 2018 台北雙年展以重新觀照人類的角色,透過當代藝術進行思辨與實驗,並模糊藝術家/非藝術家二分法的界定。除了藝術家之外,超過三分之一的社運團體以及與自然生態保護相關的社群、作家與小說家、建築師與紀錄片導演等不同知識領域的專業人士,也成為本屆雙年展的參與者。他們藉由多元形式的實踐與創作,關注人類因自身利益而掀起環境與自然生態的浩劫、不得不重新面對在這個日益脆弱世界中的生存議題,以及相應的策略機制與科技手段,探尋人類自身在當代可能的存在方式。
本屆雙年展企圖反思美術館(museum)的功能與機制。展覽(exhibition)囿於展期的限制,往往發展迅速,難以發揮持續且長期的影響力;相較之下,美術館則能緩慢而有機地生發,細緻地回應周遭環境,並延續其展演活動的生命週期。同時,一個美術館如過於僵化地自限於建築體與概念本質的框限,它將會成為一個孤立的藝術沉思場域,無法接納藝術或其他生態系統持續的轉化、滲透與增生。因此,臺北市立美術館在「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策展主題下,試圖與不同的生態系統模式建立關係,關注這些機制中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以及此運作機制如何趨向於整體的共同利益。美術館作為台北雙年展的基地,將是展覽的中樞神經系統,透過實驗性操作,成為跨越專業領域多元討論的平臺;在新紀元中我們得以向外擴展,也持續引發及反饋更多的生態反思與迴響。
本屆雙年展亦首度於展覽尾聲宣告下屆雙年展策展人。由於議題的討論發展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延續;我們樂見本屆與下一屆的兩組策展人,對於策展觀點有所交流與共識,並藉此做法連結兩屆雙年展的策展論述,實現美術館身為對話平臺的自我期許與責任。
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林平
目次
序/林平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後自然」作為重啟的社會空間/吳瑪悧
生態系統與美術館之間難以想像的交集/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
新時代的詭譎普世性/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為荒野哲學而書/列維.布萊恩特(Levi R. Bryant)
從阿里山到里山:從臺灣環境治理典範的變遷看全球環境史/洪廣冀
後自然之「後」/之後/黃宗慧
沉默之聲:我的自然書寫觀點/吳明益
後自然的多物種田野技藝/蔡晏霖
後自然生態系的現實與想像:從理性與感性看待台北雙年展/葉欣誠
展場平面圖
亨利克.赫肯森 Henrik Håkansson
瑞秋.薩斯曼 Rachel Sussman
圖爾.格林富特 Tue Greenfort
薇薇安.蘇特 Vivian Suter
海倫.哈里森 & 牛頓.哈里森 Helen Mayer Harrison & Newton Harrison
朱利安.夏利耶 Julian Charrière
吳明益 Wu Ming-Yi
陳珠櫻+太陽能昆蟲生態箱工作坊,法國第八大學 Chen Chu-Yin + Solar Insects Vivarium Workshop, Paris 8 University
張碩尹 Ting-Tong Chang
烏蘇拉.畢曼 Ursula Biemann
菌絲網絡社會(弗朗茲.薩韋爾+太郎+馬丁.豪斯+鄭淑麗+全球網絡節點)Mycelium Network Society (Franz Xaver + taro + Martin Howse + Shu Lea Cheang +global network nodes)
趙仁輝 Robert Zhao Renhui
古斯塔夫松 & 哈波亞 Gustafsson & Haapoja
尼古拉斯.曼甘 Nicholas Mangan
未來農夫 Futurefarmers
杜恩.林克拉特 Duane Linklater
英果.古騰 Ingo Günther
原轉小教室 Indigenous Justice Classroom
亞倫.瑟庫拉 Allan Sekula
柯金源+「我們的島」Ke Chin-Yuan + “Our Island”
茱瑪納.曼娜 Jumana Manna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Taiwan Thousand Miles Trail Association
打開綠生活 Open Green
基隆河守護聯盟 Keelong River Watch Union
蕭聖健 Hsiao Sheng-Chien
露西.戴維斯(遷徙生態計畫)Lucy Davis (The Migrant Ecologies Project)
阿列克斯.布爾達科夫 Alexey Buldakov
陸季盈 Lu Ji-Ying
黃信堯 Huang Hsin-Yao
范欽慧 Laila Chin-Hui Fan
區秀詒 Au Sow-Yee
柯艾桑南 Khvay Samnang
張懷文+ MAS 微建築研究室 Huai-Wen Chang + MAS (Micro Architecture Studio)
在地實驗 ET@T
侯志仁 & 鄧信惠 Jerey Hou & Dorothy Tang
林芝宇— 雜草稍慢 Zo Lin–Weed Day
晁瑞光+臺南社區大學 Jui-Kuang Chao + Tainan Community University
隆薩克.阿努瓦特菲蒙 Ruangsak Anuwatwimon
瑪莎.艾恬薩 Martha Atienza
林從欣 Candice Lin
鄭波 Zheng Bo
影片放映
作品清單
感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