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現代美術│188期

現代美術. 188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類別:現代美術
出版日:2018/3
ISSN:977-101-80-2200-1
定價:180元
 

專題 表演與美術館空間再想像 
6 從黑盒子到白盒子:紐約現代美術館行為藝術的策展、收藏 與空間規劃 李雨潔 
23 專案式演練作為培育實踐:法國里昂GRAME國立音樂創作中心 吳伯山 

特別企劃 虛擬實境 
31 是「實在」,不是「真實」:虛擬實境作品中的「本體論事件」 邱誌勇 
41 視覺感知相關補充報告: 從180度《宮娥》到360度AR、VR的問題意識 高重黎 
43 電影語彙與VR電影的思索 史惟筑 
52 當VR來到美術館:《沙中房間》的啟示 魏琬容 
59 一個人的電影院:《家在蘭若寺》的數位後勤學 孫松榮 

觀眾研究 學習包 
68 美術館內的自我主導旅程:英國倫敦V&A博物館的 「學習背包」計畫 戴映萱 
76 美術館裡的親子學習:關於「Ektashif:藝術的五感探索」計畫 熊思婷 
82 親子學習包:毓繡美術館的經驗談 黃尹珊/陳雨農 

文獻研究室 龍思良 
87 自說自話藝術生涯 龍思良 藝術家特寫 張乃文 
96 Who care sneeze here? 張乃文 
98 張乃文訪談 王柏偉 

118 美術館短波

-------------------------------------------------------------------------------------

文 │ 編輯室

2018年三月出刊的188期《現代美術季刊》適逢臺北市立美術館空間整建,「美術館的再想像」是北美館為了邁向下個三十年所提出的願景。就外在環境來說,這幾年因為政治的變動與各縣市政府對於文化治理意識的擴張,導致各地對於美術館、博物館、動漫館、表演藝術中心等文化機構的期待大增,藝術相關館舍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編輯台規劃「空間的再想像」系列來回應這樣內外環境的變化,本系列已從187期開始,將連續進行三期。本期專注於表演性的藝術與科技藝術對於美術館軟硬體空間及人才培育的新挑戰。李雨潔的文章詳細耙梳了紐約現代美術館在面對表演性藝術時,空間與組織架構上的思考和變動;而吳伯山文章,是他在數位藝術基金會任職國際交流組組長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對於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組織架構與人才培育邏輯的觀察。

本期的特別企劃聚焦在VR(虛擬實境)。由於外在產業與技術面逐漸邁入成熟階段,VR在文化與教育應用上的拓展就顯得更為迫切。我們邀請邱誌勇針對VR的美學哲思提出了全面性的思考,而高重黎的短文補充了由藝術史角度而來、對於觀看視野與觀看位置的問題意識。不同於前兩位作者從視覺藝術的立場出發,現任職於高雄電影館的史惟筑則對於電影如何面對VR帶來的可能性,提出了敘事與語言上的觀察。在前述基礎理論的背景下,我們針對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與黃心健的《沙中房間》,邀請了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魏琬容從身體與體驗的角度,補充VR相關討論往往過重視覺而對其他體驗談的不夠的現象;孫松榮則以《家在蘭若寺》為其文本,更為細緻地解析蔡明亮如何透過VR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影像美學。

因為對於觀眾研究與物件開發的興趣,本期推出了「學習包」專題。針對兒童、家庭與親子這個觀眾群,英國的V&A設計博物館開發了一系列的學習包,我們邀請戴映萱針對這個系列,專訪這個部門的策展人,並提出她的看法。此外,也邀請本館教育推廣組組長熊思婷,介紹卡達阿拉伯現代美術館的Ektashif學習包計畫。就本地的例子而言,毓繡美術館曾經發展了頗受好評的學習包計畫,因此我們透過訪談相關館員的方式,希望進一步為此提供對照。

本次的藝術家特寫,我們關注的是張乃文。作為一個堅持雕塑思維的藝術家,他並不侷限於傳統的雕塑媒材,而是專注於雕塑為藝術史與藝術理論所打開的空間。本次他為書中美術館所做的《Who care sneeze here?》即是透過與杜象作品的對話,來反思美學商品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的訪談之中,更清楚地呈顯了張乃文的創作是如何深入地扎根在對於藝術生態觀察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