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類別:展覽專輯
出版日:2019/10
ISSN:978-986-54-1221-0
定價:350元
館長序
二〇一九年,北美館連續舉辦兩檔中生代以降的藝術家個展系列,這是前輩藝術家回顧型邀請展之外,藝術創作者得以在北美館舉辦個展的重要露出機會。透過申請展機制,北美館對外徵求精湛的展覽提案,已舉辦超過三十年。二〇一七年起,為加乘展覽之間相互激盪的宣傳效益,以及強化觀眾體驗之多元感受,美術館以「藝術家個展系列」,在同一檔期、同一樓層展間,推出四檔藝術家個展,期望開啟展覽對照的獨特性與精采對話。
「二〇一九年藝術家個展系列II」其中一檔展覽是張般源的「自我、人與機械及其殘餘」。這個展覽集結十五件裝置、雕塑,探討自我與人類以及機械之間的共存關係,回應人處於全球化發展的網路場域,對自身的文化傳統(習俗、身分、民間信仰、儀式)及機械上的遊牧行使權(nomadic accessibility,例如網路空間、資料存取與通行權、指令的使用權)的拼接與再想像。張般源針對蓬勃發展的科技技術將取代人類勞力,或民俗物件因演算法日漸消沈殆盡等議題,提出不同的觀點。他藉由創作實踐對應文化資產的論述,在展覽中以兩個視角切入:第一條軸線是對歷史殘餘的反思,以偽文物、神像等呈現作品,著重物件功能性的正面思惟看待消逝的傳統文化。第二條思考軸線闡述人與機械非對立的關係,例如作品《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解剖學》的聲控裝置,顯示聲音可以是連結環境的一種符號或無形的語言。在展場收集的聲響,透過科技媒材驅動機械裝置;因而當觀者踏入此一場域,自身即與人工智慧的科技交互作用,體現科技正是與人類相互依賴而發展的事實。經由展覽的實踐過程,張般源欲以另一種求合的觀點看待當今世界所遭逢的困境。
「自我、人與機械及其殘餘」展覽得以圓滿完成,順利開幕,在此感謝一〇七年申請展評審委員投入的心力與智識,讓北美館得以穩健地舉辦申請展徵件,持續支持國內的藝術創作者。同時,也謝謝傾注熱情,專業能力參與展覽製作的藝術家及工作團隊。
林平 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目錄
館長序
引言
第一章 我們的位置
第二章 「自我」、人類與機械及其殘餘
第三章 「自我」
第四章 人類與機械
第五章 殘餘
第六章 建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