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政達的作品常以帶著遊戲性質的方式介入與拍攝對象及觀眾間的語言溝通,並藉由刻意架設的現實情景為拍攝背景,創造出所謂「生活劇場」的概念。這次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計畫「Practicing Live」,運用了舞台劇的排練過程及專業演出,進行一場猶如實鏡秀的拍攝,透過多機同步拍攝,展開影像紀錄中的層疊細縫,製造觀看影像時的多重現實感。
劇本描述一個普通的家庭聚會,在老父親生日當天全家大小齊聚一堂,唯此家庭的每位成員皆在藝術圈工作,平凡又日常的對話,因為彼此工作上的交集以及親情關係的拉扯,牽引出藝術圈埋藏已久的現實。此次拍攝邀請了七位視覺藝術圈的專業工作者,包括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海鳴、日本蒐藏家宮津大輔、台灣畫廊負責人黃其玟、獨立策展人呂岱如、藝術家邵樂人、藝評人黃建宏及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教授基·哈莫斯參與演出,透過家庭劇的扮演,使演員經歷一場真實與虛構角色的錯位,重新拆解並組構彼此間的鏈結關係。余政達利用他一貫詼諧、幽默的語境,試圖對現今年輕藝術家所面對藝術生產及背後的現實,提出另一層次的反思。
展覽資訊

時間 | 2014/08/02 - 2014/09/21
地點 | 地下樓E展覽室
在「Practicing LIVE」一作中,余政達創建了一個描述藝術圈的家庭劇,以老父親的生日聚餐為起點,7位家族成員在生日聚餐中,以各自在藝術圈不同的職業與生態,在彼此的交談互動中拉扯藝術產業的角力爭鬥。由藝術家余政達邀請的7位視覺藝術圈友人及一名舞台劇演員演出,演員在劇中並非扮演其在真實藝術圈的角色,而是交叉挪替,嘗試不同角色的詮釋,也藉由別人的演出看到外界眼光的自己,演員真實生活與劇中角色的變換,可謂作品中辛辣諷刺的一味。
演員名稱 |
劇中角色設定 |
真實職業 |
黃海鳴 |
老父親-退休的歷史學家 |
北美館館長 |
黃其玟 |
大女兒-美術館館長 |
其玟畫廊負責人 |
宮津大輔 |
女婿-藝術評論家 |
知名當代藝術收藏家 |
呂岱如 |
二女兒-畫廊老闆 |
獨立策展人 |
邵樂人 |
小兒子-成功藝術家 |
當代藝術家 |
黃建宏 |
小兒子友人-獨立策展人 |
知名藝術評論家 |
Kit Hammonds |
叔公-收藏家 |
獨立策展人、藝評 |
彭珮瑄 |
瑪麗-家庭幫傭 |
舞台劇演員 |
劇情章節
第一章:即席演講│家族成員一一進門寒暄交談,唯獨老父親最在意的小孫子沒趕上飛機而缺席…
第二章:圓桌會議│針對未出席的小孫子,家族成員開始討論他的生涯規劃及發展,七嘴八舌地提供意見。
第二章:石頭的秘密│突然返家的叔公,以蒐藏家的身分送了一份賀禮,開展了家族架構間的食物鏈結構…
「Practicing LIVE」演員以以舞台劇形式演出,余政達除了是創作者,也身兼導演及觀察者的角色,他以四機同步拍攝演出,並於展場架設三屏等身高投影幕播放,大型的投影布幕使演員的動作演出及臉部表情一覽無遺,未有表演經驗及訓練的藝術圈人士,看著彼此的角色交替,一邊戴上面具,除了遮掩自身,卻又對彼此的演出及劇中身份不經露出衡量及評斷的神色,演員間細微的神色交換及身段姿態,讓戲外的觀眾過足了有如小說中的「全知者」的癮。藝術家在投影幕前鋪設了一段地毯,放上幾個大型懶骨頭,看展者可以慵懶地隨意躺臥,看著上演的荒謬劇。
不同於錄像作品整天輪播的形式,「Practicing LIVE」一天安排固定場次時間播出,在形式上更接近電影院及舞台劇的演出模式。固定視角的大螢幕投放,也讓觀者將目光釘於螢幕,在空間上限制了觀者的行動。全面漆黑的展場,舒服地躺在懶骨頭上,投注於劇情的發展,這些泰半素人演出,但其角色又兼雜真實生活經驗的演員,除了劇情設計巧妙,演員肢體與演技實在讓人想像空間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