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藝術絲路:臺灣藝術家訪談錄

20191115105735732189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類別:展覽專輯
出版日:2019/11
ISSN:978-986-54-1211-1
定價:450元


 

館長序/林平
本館自開館即發行至今的《現代美術》季刊,從2016年第181期起特別企劃「藝術家特寫」單元,爬梳臺灣中生代藝術家的學習歷程與創作理念,現已完成十三篇精闢且內容豐富的藝術家訪談。
在此所謂臺灣「中生代」藝術家的定義並非生理意義上所認知或界定的「中年」,而是指特定世代的藝術家,在其專業養成階段均經歷過臺灣於八〇年代後半期,也就是解嚴前後,在政治、社會與文化各方面的大變革,而這一巨變對天生就是社會觀察與批判者的藝術家,產生了深遠的意義與影響。當時,大量的國外藝術資訊如潮水般湧入,讓求知若渴的這一世代藝術家,其眼界得以拓展,思想得到解放與啟發;也有不少年輕藝術家在大學畢業之後選擇到國外繼續深造或駐村,快速地與西方藝術創作接軌。
時代的轉輪快速前進,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由於網路科技的發展大量導入對虛擬世界的探索與建構。藝術家面臨當代跨域媒介發展的新挑戰,過去所操作的現代藝術創作語彙力未能逮,因此他們得有新思維突破既有藝術傳統與框架的重圍,找到能與當代對應的創作語彙,這些心路歷程與自我剖析都在每位藝術家的訪談中娓娓道來。亞瑟.丹托 (Arthur C Danto)在其知名的著作《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籓籬》中陳述,當代藝術發展已推翻現代主義所提倡的人類的真善美,也就是崇高 (Sublime)之美,而是朝向更個人主義美學觀的關注。
《藝術絲路──臺灣藝術家訪談錄》共計收錄九篇訪談,每位藝術家都透過不同的渠徑,覓得適合自己的創作主題與手法,以建立個人創作的獨特風格。石晉華與陳永賢的創作主題與手法都隱含著內省與慈悲的宗教關懷,對人的內在世界都有非常深入的思索。劉時棟與蔡海如兩者對於以勞動方式實踐藝術創作彼此有所共鳴,他們的作品都運用大量的剪紙,專注的手做動作,有如可安定其內心的一道法門。水墨養成背景的潘信華雖然採用傳統的筆、墨、設色之媒材,但其創作企圖為水墨發展注入當代性。在裝置錄像藝術表現非常出色的陳正才與陳永賢,不約而同地把他們所關注的「他者」對象,透過參與式的方式,邀請加入其藝術創作過程;而同樣的手法也出現在黃蘭雅的作品計畫中,她以反諷的觀念,選擇以工業化媒材,處理她關注的環境議題。最後,王德瑜與王雅慧的創作對空間的探索,分別以理性辯證與感性懷舊的調性加以著墨,以作品來探討物理空間如何界定內外,以及時序中空間的意義與可能性。
本書收羅2016年至2018年間出版於《現代美術》季刊「藝術家特寫」單元之九篇藝術家訪談,他們每位的藝術發展歷程以及藝術思考,見證這一特殊時代對這一世代藝術家創作的折射與影響,亦在其作品留下痕跡。本書的出版企圖彰顯藝術家透過各自的途徑回應時代的衝擊,也期望可為未來臺灣藝術史的研究保存第一手珍貴的史料。

目錄

館長序/林平
 訪談錄

 └ 石晉華
 └ 陳永賢
 └ 陳正才
 └ 黃蘭雅
 └ 劉時棟
 └ 蔡海如
 └ 王德瑜
 └ 王雅慧
 └ 潘信華
附錄:訪談者一覽表